創業者應留意的9大財務會計地雷

文章出處:狸小路稅務悄悄話


最近有客戶問到:為什麼創業當老闆之後,似乎跟金融機構往來,感覺上要比以前當上班族還要困難許多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銀行或財務報表的外部使用者,對台灣的中小企業產出的報表沒有信心,情願看國稅局的報稅資料:比方說:營業稅申報的401表,或是綜合所得稅的報稅結果,還是所得/財產清單。

財報使用者對財務報表沒信心的理由,不外乎台灣中小企業對於財務報表完全不重視,只在乎少繳稅,因此財務報表對企業的老闆來說,是可有可無的存在。

特別是由上班族或技術出身的老闆,創業後可能產生以下的錯誤觀念,本文在此與大家分享9大會計錯誤,並針對這九大錯誤闡述可能造成的結果,最後要告訴大家,如果你是企業如何避免此種情形。


一、資本不實:

我們都知道,成立一間公司,在設立的過程裡必須要經過會計師簽證,核實資本額的存在,但實務上通常有許多公司在設立後,股東隨即把資本額提走轉到自已的私人帳戶,特別是一人公司。

過去這種情形最多被經濟部5%抽核給抽中,到時多半會委託處理帳務的事務所處理一下就掩飾過去。現在自從洗錢防制法施行之後,銀行會直接通報洗錢的相關單位,因此,如果仍有過去此種觀念的企業主,可能需要適時修正自已的觀念,才能與時俱進。


二、公私不分:

中小企業容易有屬於公司的資金與股東私人存款混用的情形,不管是企業社或是一人公司皆有此種情況,輕則易被國稅局補稅加罰。

若是非一人公司,或未來有打算引入外人進行增資,要留意股東糾紛的問題。


三、二套帳:

創業初期規模小,為節省成本委任代客記帳業者記外帳,但記帳業者通常以憑證入帳,因此可能會有不符合公司實際經濟狀況的情形產生,但更多情形是,創業主甚至認為不需要記帳,因此只報完營業稅就放置憑證到一處,將來融資時直接拿出公司(企業社)的401表去銀行融資企業貸款,就能取得融資資金。

或者創業者的觀念認為仍與個體戶相同,為了不多付5%的稅金,因此而不取得憑證,導致帳務處理單位,亦不知公司有產生交易,虛列成本費用,低列收入利得。

表面上看起來,似乎公司或企業賺的錢都直接入了老闆的私人帳戶,殊不知此種做法容易未來在融資無法借得到錢,甚至也可能導致申請相關事業的補助時,產生困難。

比方說此次新冠肺炎,有許多產業被波及,可申請營業額衰退的補助,但由於業主為了省記帳費用,而自行申報營業稅,而在事後仍未整理憑證編製帳簿,或僅有流水帳記錄,導致無法估計實際的營運情況。

其實若以一人公司或企業社的老闆而言, 401表不僅是公司融資或借款時才會被銀行認定的還款能力證明,更是負責人個人購置不動產時的還款能力佐證資料之一。


四、只會流水帳:

不懂如何製作分類帳、損益表、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。流水帳的意思是指以「現金」的收與支來編列,最大的缺點就是,能夠提供的管理資訊較少,無從看出成本、費用、收益、利得等。


五、未以權責基礎入帳:

無預算、費用分攤及周轉概念,對於財務預估將失準,因此無法掌握自已是否確實獲利?由於流水帳的記錄方式,無從得知企業的經營狀況,再加上若是對於資金的掌握差的情況,易有「資金周轉不靈」,許多營收表現不錯的企業「黑字倒閉」情形產生。

所謂黑字倒閉,是指財報上並未出現赤字,營收、獲利都是正數,卻因「現金流量不足」而宣告倒閉。切記,公司不賺錢不一定會倒閉,公司沒有錢才會倒閉。


六、成本及費用計算不精確:

影響訂價策略,毛利及營業利益誤差甚鉅;沒有專業記帳,有可能導致編製的損益表錯誤,無從得知:你的生意是否在賺錢呢?還是剛好打平?或是仍在虧損的狀態?

更嚴重的,甚至不知道你該在乎的不是營收,而是在乎你的毛利。瞭解毛利,你會知道哪些產品或服務其實已該放棄,甚至如何策略性調整你的產品與客群,避免你的生意陷入更深的財務黑洞。


七.未估算創辦人薪資酬勞:

新創團隊初期常未支領薪資,並低估研發費用,損益數字有失同業比較性。這一點在實務上經常發生,特別是公私不分的老闆,幾乎普遍的認為公司所有的收入,全部都是個(私)人的收入,卻不知道這種思維造成的嚴重後果。EX:負責人購置不動產融資條件不佳、退休時請領老年給付被拒絕….etc…


八.帳務管理:


不懂應收帳款及應付帳款追蹤與管理,尤其客戶賒帳,忘了催收帳款。關於這一點,只要把握營運週期的要點,就能避免這種情況:快快賣,快快收,慢慢付。比方說制定公司的應收帳款政策,量化客戶提前付款可以得到的好處….


九、不懂財務報表分析:


對於業務經營狀況,僅憑直覺,頂多會看銷售量及營業額分析。中小企業之所以常經營上有困境, 大多數是錯誤的經營,如果你希望公司可以遠離破產,應學會簡易財報分析有助市場策略,掌握自身公司的風險與機會,瞭解自已該做出哪些相對應的反應。


十、不懂如何作財務預測:

創辦人通常為技術或業務領域高手,卻對財務一竅不通,對於募資簡報中的未來三∼五年財務預測,經常回答不出投資人的問題。這一點多常在募資或是希望擴大公司規模引入金主時,較常出現。


小結:

以上與諸位創業者分享,若希望能改善自身企業的營運體制,除了避免上述的營運地雷之外,應在餘閒空暇,涉獵關於財務、管理、會計的相關書籍,或請教專業人士解答,才是真正的正本清源之道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

勞健保及薪資計算,更新提醒- 2024(民國113年 )版

營業稅申報書(401表)要如何看?如何判讀?-113.1版